武陵酒“名酒”實力有多“硬”?時隔35年中國十七大名酒評委再評武陵酒
紅網時刻新聞7月16日訊(記者 楊淑華 通訊員 何沖)“今之武陵酒者,誕生于國初,奠基崔井,先承古法,蒸煮沅湘為濃釀......”在湖南常德武陵酒酒廠內,墻壁上鐫刻的句句詩詞,訴說著武陵酒的發(fā)展歷史。
1972年,武陵酒的工程師們在傳統(tǒng)醬香白酒釀造工藝的基礎上,創(chuàng)新研制出獨具風格的醬香武陵酒;1973年,被評為湖南省名酒;1979年和1984年,在全國評酒會上,武陵酒兩度榮獲國家優(yōu)質酒稱號及銀質獎;1989年,在全國第五屆評酒會上,武陵酒終于迎來了其最為輝煌的時刻——榮獲國家質量金獎,躋身中國十七大名酒之列,與茅臺、郎酒并稱為中國三大醬香名酒。
如今35年過去,武陵酒“名酒”實力還在否?7月22至23日,全國第五屆評酒會原評委及行業(yè)專家、學者將聚首武陵酒廠,開啟“名酒武陵 美好之源——武陵名酒35周年桃花源文化研討會”,在時隔35年后,一起再品武陵酒,再評武陵酒。
基因與品質鑄牢名酒復興底座
常德城、武陵酒、酒以郡名,郡以酒貴。在中國白酒歷史上,武陵酒稱得上是一瓶傳奇之酒,1972年武陵醬酒在湖南常德初釀,9年后在全國白酒評比中以高出0.54分優(yōu)勢超過茅香,1988年在全國第五屆白酒國家質量評比中,獲得國家質量金獎,成為中國十七大名酒,中國三大醬香名酒之一,也是湖南省唯一的中國名酒,當時評委會對武陵酒的評價是:“醬香突出、幽雅細膩,口味醇厚而爽冽,后味干凈而余味綿綿,飲后空杯留香持久?!?/p>
自此,武陵酒的名酒基因便刻在品牌發(fā)展史里。在名酒光環(huán)之外,能夠支撐武陵酒獲得今日成績的底氣當然還有品質。從地理層面上看,作為中國最美的濕地產區(qū)之一,常德為武陵酒的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。洞庭湖濕地產區(qū)獨有的地貌環(huán)境、豐富水系,獨特的釀造微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使得武陵酒醬香品質獨特。
從工藝層面上看,在三代匠人的傳承改進中,如今的武陵酒在遵循“12987”傳統(tǒng)坤沙醬酒工藝基礎上,采取“提前下沙”“整粒泡釀”“高溫制曲、高溫堆積”三重技藝,增強了酒體風味。以及武陵酒堅持的超長存儲,比別的醬香酒要多存一年,且灌裝外還要堅持一年的瓶儲時間。
可見,在名酒基因與品質基礎的雙重賦能下,武陵酒的穩(wěn)步向上發(fā)展是必然的。2018-2023年,是武陵酒高速增長的6年,疊加當下行業(yè)調整的大背景,此時再度品評武陵酒,才能看到其更加廣闊的未來與不可估量的潛力。
解讀“五個一”,看武陵振興湘酒新征程
在武陵酒的發(fā)展使命里,有兩個“興”是不可忽略的:一是名酒復興,二是湘酒振興。此次“名酒武陵 美好之源——武陵名酒35周年桃花源文化研討會”活動正式基于兩個“興”之上,武陵酒品牌的再次發(fā)力。
據主辦方介紹,此次活動的亮點,可總結為“五個一”:一座中國最早的古城,6500年酒文化底蘊從這座城中走來;一本酒源記載的古書,解讀釀酒專著《北山酒經》酒源奧秘;一次名酒評委的齊聚,盛邀第五屆酒評會評委齊聚武陵探廠;一場時隔35年的品評,名酒評委團再次品評名酒武陵佳釀;一場名酒文化的盛宴:文化學者、專家評委齊聚探討美好武陵。
通過一座城、一本書、一杯酒、一群人、一幅字,站在全新的時間節(jié)點上,再評武陵酒。在致敬“中國名酒35周年”之外,活動還將從武陵酒的文化、產區(qū)、品質三大方面發(fā)力。
首先,活動邀請到文化專家,與到場嘉賓一同見證湖湘酒文化6500年的風采。從地理、歷史等方面,深入介紹武陵酒的源遠流長;其次,站在湘酒的角度,深耕產區(qū)發(fā)展,講述產區(qū)優(yōu)勢,講好湘酒故事;最后,還有武陵酒生產負責人重點闡述品質發(fā)展,以及相關技術創(chuàng)新。
正如中國酒業(yè)協(xié)會理事長宋書玉所言,武陵名酒豐富產區(qū)內涵,堅持品質為先,豐富風格表達,發(fā)揚文化特色,在高質量發(fā)展的指引下,堅持走特色發(fā)展之路,為美好生活奉獻美酒佳釀,為湘酒打造特色產區(qū)貢獻力量,為中國名酒發(fā)展譜寫新的篇章。
35年前,武陵酒只用了17年時間便成為中國名酒,是最年輕的名酒;35年后,武陵酒憑借超6000噸產能,正站在全新的歷史節(jié)點之上。因此,再評武陵酒,才能看見更新的武陵酒。